演艺装备是文化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随着文化建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显著提升,包括演艺装备在内的文化装备业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许多国家都在制定相关政策,抓住机遇,主动出击。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目标是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2025中国制造”绘制的蓝图,构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背景,也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提升文化装备水平,是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对外文化交流,这些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都需要在装备水平有明显变化,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推广。
未来几年,我们将着力实施文化装备系统提升行动。第一,制定文化装备行业技术成长方案。开展文化装备系统水平调研,厘清文化领域装备、材料、工艺分类规范,拟定技术需求清单,提出发展规划。与中国演艺装备协会合作,出版《中国演艺装备系统蓝皮书》。第二,支持举办技术装备系统展示活动。鼓励相关社会组织、企业推介最新技术成果,发挥中国演艺装备协会举办的“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的带动效应,培育和提升演艺设备民族品牌,推动演艺装备“走出去”。第三,支持演艺装备企业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领域和重点》目录增列“演艺设备与服务领域”,鼓励和组织相关企业参与评定。第四,促进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引导、协调文化企业和研究机构共享国家高科技装备研发资源。推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等文化科技融合示范载体,向社会发布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清单和开放信息。第五,推进文化装备规范发展。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并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标准。规划、推动文化专用装备检验检测体系与认证认可体系的建立。前不久,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所开展了对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已有剧场的安全检测。今年十月,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将在陕西西安举办,按照文化部的部署,中国艺术研究所又完成了所有剧场的安全检测,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
未来几年,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文化装备系统的提升。一是加强研发,突破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科技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制订重大项目指南,精准把握需求,重点支持数字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等高新技术在文化装备行业的创新应用。二是加强成果转化。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及相关科技工程中,设立转化应用类项目,明确项目承担者的成果转化责任。促进各类研发主体优化成果转化流程,引导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向文化装备领域开展技术转移。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文化企业转移科技成果。建立文化装备科技成果报告制度和信息系统,为社会提供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三是优化文化科技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积极作用。完善文化部门与科技部门的联系机制,开展对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评估和监管。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加强产学研用的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将文化装备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推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专项规划。鼓励各地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四是拓展文化科技金融渠道,形成支持文化装备制造发展的多层次资本结构。